氢能产业政策利好,将成为新能源行业新的风口
- 发布时间:2022-11-17
- 发布者: 本站
- 来源: 原创
- 阅读量:
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曾经在国内“不温不火”的氢能从去年开始活跃起来,正在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新风口。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标志着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方案”正式出台,明确将氢能列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深圳、河南等3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着眼于氢能本身,其产业链整体分为上游生产、中游储运、下游应用三个环节。其中,氢气储运处于产业链中游,是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此外,由于氢气是二次能源,且氢气具有密度低、易爆炸的特点,因此成本控制、储氢密度和安全性能是氢气储运行业关注和发展的重点。
储氢方式有四种: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其中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操作简单、技术应用成熟、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储氢密度较低,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相关设备主要是车载储氢瓶,对应的运输方式有长管拖车和管道运输。
低温液氢储存密度大,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运输设备主要是低温绝热液氢罐/瓶和液氢运输罐车。目前国内主要用于航空领域,民用液氢项目近年来也在加速推进。固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都是先进技术。我国与德国、日本等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远未商业化,是未来储运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中国的氢气储运将向“低压到高压”、“气体到多相”方向发展,从而逐步提高氢气储运能力。在氢能市场发展初期,更具性价比的高压氢气储运模式将是主要模式,中期(2030年)氢气需求半径将逐渐增大,主要以气体和低温液体为主。远期(2050年)高密度、高安全性储氢成为现实,建成完整的氢能管网。同时,固体和有机液体储运标准和管道输配标准将作为配套设施出台。
综上所述,氢气储运作为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对保障氢气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在四大主流储运技术中,我国常用的高压气态氢储运技术含量较低,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科技含量更高、安全性和效率更高的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将是未来储氢和运输技术的发展趋势,但目前这类技术仍处于研发论证阶段。此外,目前成熟的车用储氢瓶市场,虽然行业集中度整体高达80%,但近三年有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力在提升。